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会是不同利益诉求的折衷。
会议指出,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加强地方性立法,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全面系统推进,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会议指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加大推进力度,由点到面、逐步推开,成效初显。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日前在上海市召开。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各地要进一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共同把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记者从现场会上获悉,根据有关部署,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同时,2018年四川GDP达到了40678.13亿元,首次跻身4万亿俱乐部,增长率保持在8.0%,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单位GDP能耗下降4%。
如在成都某食品饮料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中,四川生态环境厅积极主动服务,配合确定此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原则,指导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四川是如何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举措?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对21个市州,实行厅党组成员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针对生态环保工作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是做到了点、线、面三招同步走。
我们坚持对全省重大项目环评提前介入、超前服务,让好项目少走弯路,不走死路,提供保姆式服务。即便强力推进治本,从长远上说也是倒逼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替代,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污染物排放,更不会影响发展。
我们依据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对部分常见、多发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梳理和汇编,编写了化工、钢铁、砖瓦、污水处理等7个行业的法律服务手册,做到了把法律语言变成四川话,指导企业理解到位、执行到位。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强化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规划环评,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的作用。我常说,全省21个市州,如何攻坚环境治理?如何既抓环保又促发展?省生态环境厅应该帮助各地出主意、想办法,情况摸清、吃透,精准帮扶、指导到位。另一方面,这些劣币造成的污染是全社会埋单,我们还要付出更大的发展代价来治理。
对扶贫任务较重的凉山州,我们还量身定做,实施特别帮扶。首先,在全国民营经济座谈会结束后,四川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围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6方面,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一方面,环境治理力度空前,环境质量指标历史最好。第四,分行业、分领域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指导。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到基层都是办法。再比如,2018年我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去乐山督察,有个上市民营企业,主要生产纯碱、草甘膦等化工产品,曾经是生态环境部门重点监管、经常处罚的对象。
当然,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我们专门制定了《四川省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措施》,出台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环保十条,着力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2018年,四川省大气优良率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水质优良率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高于国家考核目标。我常说,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到基层都是办法。现阶段,强化环境治理影响的是个体、局部的经济发展,比如打击散乱污企业,这些企业什么手续都没有,污染物直接排放,环境破坏大、经济贡献小,对财政贡献的占比也很小。这些机制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逐个解剖问题,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随后四川省委出台了两个决定,其中一个就是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其中就讲到要以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最近两年,四川持续保持环保高压态势,强力推进问题整改,环保用力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与此同时,2018年四川GDP达到了40678.13亿元,首次跻身4万亿俱乐部,增长率保持在8.0%。中国环境报:无论是以强化环保助推高质量发展,还是服务企业到位,感觉四川做了不少探索,这些工作有没有上升到机制来考量?于会文:好的措施都应该有机制保障才能更好地实施,也才能可持续。
对此,您怎么看?四川生态环境系统在服务企业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于会文:一刀切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四川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即便下一步我们强力推进治本,在深层次上下大功夫、动大手术,从长远上来说也是倒逼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替代,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污染物排放,更不会影响发展。
实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建立环保诚信企业名单,为环境信用好的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支持。例如乐西高速项目,是涉及民族地区、民生事业、脱贫攻坚的省级重大基础设施线性工程,我们在项目前期就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介入。
您对此怎么看?于会文:环保与经济的关系历来都是热点话题。其次,我们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服务。对各行业企业,建立业务处室联系企业机制。自2018年开始,按照厅党组部署,10位厅领导对21个市州实行包市服务,每位领导联系两个市州,每年下市州调研不少于30天,陪省领导下去的时间还不包括在内。
另一方面,全省经济整体在增长,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形成,可以说是该升的升、该降的降,经济发展并没有因为环保而受影响。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联合省直相关厅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选取重点污染防治县,进行一对一结对攻坚,分析疑难杂症,一个一个问题解决。
实际操作中,主管部门监管到位、指导到位,一旦发现一刀切苗头,直奔现场,当面指出、立即纠正。目前,公司的年收入近50亿元,利润达4亿元。
中国环境报:早在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曾曝出一刀切现象。现阶段采取的治理措施大多是治标的,没有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初步考虑先试点、再推开。因此,真正影响发展的反而是这些破坏环境的企业,而不是环境治理。一方面我们坚决制止一刀切,另一方面真心诚意服务企业发展,做到指导到位、服务到位。通过机构改革,专门成立行政审批处,坚持所有环保审批事项一个窗口对外、一个窗口办结,企业对此非常满意。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一些个体依靠逃避环境治理而获得高额利润,用劣币驱逐了良币。通过实地调研,去摸清此行业的企业,在生态环保方面究竟还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需求,生态环保部门如何才能为每个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在生态环保督察的持续加压下,这家企业一下子投入十多个亿上足上够环保措施,彻底实现了达标排放,放心大胆地组织生产,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从重大项目这个点上服务高质量发展。
针对污染防治重点县,建立一对一结对攻坚机制。积极服务于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印发了《四川省完善生态环境准入促进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省共初步划定综合环境管控单元1009个,在满足空间管控和总量管控前提下,提出生态环境准入门槛和标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